作者
夏心愉
出品
愉见财经
买银行理财的朋友,是否记得去年6、7月份,随着当时债市走弱,有好几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出现过盘中净值大幅下跌,甚至跌破了投资者购买时的本金。“买银行理财还能亏损?”当时有不少投资者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我们都有点“老脑筋”,以为破刚兑只是嘴上说说,心里总相信既然是较低风险的银行理财,就得做到旱涝保收。其实不然。
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哈,也许这就是在一个颠倒幻象世界里呆久了以后的反应:会觉得正常的是不正常的,觉得不正常的是正常的。
顺着这个事情,大家可以反过来想想:去年年中开始债市就宽幅波动了,而债券类资产又是很多银行理财里占大头的底层资产,那底层资产都大跌了,银行理财不波动反而才是奇怪的吧?这就好比我们买了个公募基金,基金投的资产都跌了,基金怎么能不跌呢?
但大家要问了,既然是市场走势造成的,那为啥只有几家银行的部分定开式理财产品波动得特别明显,其它银行同类理财为啥就不怎么波动,难道是它们的底层资产都没受影响吗?
并且敏感的投资者可能还发现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为啥当时出现产品大幅波动的,反而是几家零售业务做得更活络、更市场化的银行?“优等生”反而考不好了?
抹平波动的“摊余成本法”
Y
今天的“愉见财经”就要给大家解密,除了市场影响外,还有一个因素影响着理财产品净值波动,那就是会计上的计价方法。我们暂且粗略地把这些产品的计价方法分为两大类:“市值法”以及“摊余成本法”。
用“市值法”计价,那就是产品所投底层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而用“摊余成本法”,则意味着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
注意这里头的“平均摊销”。用大白话来说,所谓“摊余成本法”,就是计算手里资产持有到期预计能赚多少钱,然后把这些收益平摊到持有的每一天,这样计价的好处就是能抹平波动,投资者看到的每日收益相对稳定。
但这样做的弊端是,它不能实时真实地反应底层资产走势。甚至个别情况下有些没必要的“刚兑”,也便悄悄躲在“摊余成本法”的魔术手套里进行了,这并不符合资管新规对于更透明、更市场化走势的期待。
所以接下去,这样做,恐怕越来越难了。
“摊余成本法”倒计时
Y
最近有一条市场传言,说是监管已经召集六大行开会,要求资管过渡期结束后(今年年底结束),对于定期开放式理财,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这类产品了。有一家大行理财子公司的人士告诉“愉见财经”,最近他们的确正在梳理各类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且由于涉及面太广,整个公司迎来了“摊余成本法”倒计时。
他表示,除了过渡期之后板上钉钉要改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产品外,从9月1日至10月31还有两个月的过渡期,届时监管对于“不活跃可摊余”等之前银行模棱两可的定性,都进一步收紧了规范。
什么叫“模棱两可”?哪些可以摊余成本、哪些不能呢?这里就要梳理一下监管*策了。
事实上,在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内,前前后后,监管给银行使用“摊余成本法”留了四道口子:
口子一,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的;
口子二,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暂不具备活跃交易市场,或者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也不能采用估值技术可靠计量公允价值的;
口子三,过渡期内,对于封闭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的债券,可使用摊余成本计量,但定期开放式产品持有资产组合的久期不得长于封闭期的1.5倍;
口子四,银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暂参照货币市场基金的“摊余成本+影子定价”方法进行估值。
毕竟,考虑到此前机构们的刚兑压力和惯性都太大了,投资者刚开始也普遍见不得自己买的银行理财飘绿,所以符合以上条件的这些产品,在过渡期内是允许使用“摊余成本法”的。
但即便有这四道口子,也不应该有那么多产品都跑来“摊余成本”呀?所以这里头,又要再叠加银行们动的一些些小脑筋,比如听说有的银行在产品期限上做文章,开放式产品以非标资产有“提前赎回条款”“分期还款安排”为由,投资到期日晚于最近一次开放日的非标资产;又例如在在资产性质上做文章,故意披上“不活跃”外衣。这样就可以套用“摊余成本法”了。
看来银行们曾经很能咬文嚼字,把四道口子交织在一起打出“组合拳”,就撕出了一道符合“摊余成本法”应允空间的更大“口子”。结果就是,总有那么一批本来不应被“摊余成本”的产品也挤了进来,因此也有一些本来应该出现的产品收益波动,被抹平了。
这样做难免会拖缓整个银行理财的市场化的进程。而且,对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来讲也有不公平的地方:有那么点“老实人吃亏”的意思。那些最“听话”最合规最快市场化的银行,他们的部分定开产品反而波动大,投资人用脚投票,反而对此不待见了。这也部分回答了前文中的设问:为何去年6、7月份敢亮出理财真实波动的银行,反而是业内零售最好的那几家。
最后说回今日主题。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进入尾声,监管对于“摊余成本法”的使用逐渐收紧,我们这些投资者的思维也要跟上理财产品的市场化进程,不执着于“刚兑”,更了解自己所投产品的底层资产。因为曾经表现得稳如泰山的银行理财,以后波动也可能会变大起来了。
随着后台愿意和我们进行讨论的朋友越来越多,愉见财经已经组建了两个读者服务群,我和小编习惯称之为愉见大家庭的“家人群”。目前二群还有席空位,欢迎金融从业者与金融爱好者入群、回“家”。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加群”,会由愉见小编分批服务各位。愉记枕边伴读听风金融江湖
大道至简
山雨欲来
精打细算
后台魅影
寻租空间
煮酒唤雪
黑客帝国
对韭当割
僧多粥少
高利风云
五十度灰
生如夏花
火眼金睛
人艰不拆
知己知彼
浊泾清渭
仁者不忧
手中无剑
狼之图腾
降维打击
舍得之间
请君入瓮
碧瓦朱甍
游刃有余
明日之城
真作假时
一夜暴富
暗度陈仓
亦能覆舟
变脸大戏
互惠互利
姗姗来迟
那年花开
尽职免责
一念成佛
岁月缱绻
山重水复
断流成殇
一语成谶
镜花水月
造假成本
完美谎言
种豆得豆
异曲同工
演员诞生
财女图鉴
需于酒食
至暗时刻
放虎归山
信仰碎片
愉见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