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遭抢购
近期随着股市震荡,权益类基金遭遇较大幅度的净值回撤,不少原本投资基金的市民,又将目光转向银行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产品,热门产品被抢购、额度不足等情况不时出现。到目前为止,国有大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基准利率大多在3.5%以上,中小银行的基准利率可以达到4%以上。近期某大型国有银行理财App页面显示,收益相对较高、期限较短的结构化理财产品已经售罄。比如一个收益区间1.35%-3.5%,期限53天,购买金额50万元的结构性存款,已经处于“售罄”状态;收入区间1.35%-2.95%,35天到期的结构性存款也卖光了。页面上只有两种产品仍然处于“待售”状态,一种是外币结构性存款,另一种是收益区间为1.35%-2.9%,期限为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在另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App上,理财产品页面展示了16款理财产品,但目前只有5款在售,收益相对较高、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均处于“全抢”状态,其中一款期限为天的净值理财产品,首购金额20万元,预计年化收益4%。自年底起,靠档计息定存、互联网存款等产品都得以规范,近期央行又明确表示叫停“异地揽储”,彻底斩断了中小银行通过二类户异地高息揽储的道路,所以经营地域内的普通存款竞争将更加激烈,下阶段定期存款利率仍有上涨的可能性。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益标准联合发布了年2月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指数报告。从披露数据来看,当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和收益出现双双下滑态势。不过,净值转型程度指数继续上升,显示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渐入佳境。交叉代销模式开启银行理财业务迎变革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产品正逐步脱离母行的销售渠道。记者了解到,许多银行的手机APP最近都推出了其他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产品。一些大中型银行还开始出售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招商银行手机app“精选理财”不仅销售该行理财子公司招银理财的产品,而且还销售交银理财、建信理财等许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相关产品。在交通银行手机app中,代销了中银理财的相关理财产品。股份制银行财富部的有关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目前代表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主要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但是,银行也在不断增加其他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银行理财子公司目前的产品规模并不大。一方面从其他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基金等产品的外部机构引进理财产品,可以承担不符合《资管新规》的“旧产品”的撤出另一方面,客户的理财需求也可以丰富银行的理财产品线。借理财子公司渠道推广银行理财产品质押到底“香不香”?把闲置资金用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成为不少投资者的选择,但临时需要资金周转怎么办?理财产品质押就成为解决流动性不足的出路。3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已经有国有大行开始借助旗下理财子公司进行理财产品质押业务的推广。理财产品质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本人名下、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受益权进行质押,从银行取得贷款,到期归还贷款本息的一种信贷业务。理财产品质押的优势主要为“急用钱可质押变现,解决资金周转问题。”例如近期交通银行给出的质押贷款起点金额为1万元,最高贷款金额=所质押份额*申请贷款时产品单位最新净值*质押率。而不同的理财产品相应质押率也不同:风险等级1R、2R、3R贷款期限1年(含)以下的质押率分别为80%、75%、65%。1年-2年(含)期限的产品质押率分别为75%、70%、60%。展示页面亦提供了借款示例,若用户借款2.万元,放款年利率值为5.%,由此计算可得,借款1年需还利息.06元。通常情况下,理财产品质押贷款期限普遍为1年-2年,除了资金周转外,也有用户认为,可以利用贷款资金投向其他回报率更高的理财产品进行套利。贷款购买理财产品划算吗?目前市面上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在3.5%至4%之间,以10万元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情况为例,假设投资期限为1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5%,投资收益为元。在产品刚开始进行起息时,若通过理财产品质押获取8万元贷款,再去另一家银行购买预期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的话,按照1年预期年化收益率4%计算,投资收益约为元。上述两款产品获得的收益共为元,然而两款产品实际收益差额仅元,再加上贷款产生的利率费用可谓是得不偿失,并且还要冒着信贷用途违规被银行提前收回贷款的风险,因此,采用产品质押再投资套利的路并不可取。所以提醒,理财产品质押业务基本不存在套利,只是对于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若产品处于封闭期,当需要资金时,可以通过质押方式获得流动性,缓解一时用钱之急。不过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