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收益产品属于历史提法,在年之后部分银行理财把预期收益产品名称也改成了净值型产品,本文我们区别的核心是预期收益型产品和真净值型产品。
预期收益产品曾经是银行理财最重要的产品,产品采用资金池、分离定价、滚动发行方式,从而实现刚兑收益,受到客户极大欢迎!这种模式也潜藏风险,主要是银行被动承担客户收益刚兑风险,在年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开始朝净值化转型。截止目前,银行资管总规模23万亿,近50%还是预期收益产品。
预期收益产品随着转型将会逐年压降,按监管进度可能还能存在1-2年。从产品力本身讲,预期收益满足客户确定性收益预期,的的确确有他存在的客观需求。那么如何从繁多的理财产品中撸到这类产品,大概有以下几点经验告诉大家。
第一,预期收益产品一定是商业银行以银行自己名义发行的产品,而不是银行理财公司发行的产品。从产品标题或者说明书中很容易区分是某某银行发行还是某某银行理财公司发行。因为理财公司的产品是符合资管新规产品,一定不是预期收益产品。有“代销”“理财子”字样的一定不是。
如果有“自营”选择自营,自营就是银行母行发行的产品。有些银行还没有成立自己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在APP中就不会区分“自营”和“代销”。
第二,产品的评级大概率是R2,小概率是R3。这是因为早期预期收益产品都是固定收益产品,产品集中在R2和R3。不会是偏股票类,所以R4和R5就不要考虑。那么会不会是R1级?结论是也不会,在出现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之前,R1类产品只能是保本理财,能买到的R1产品只有结构性存款。在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出现后,产品评级按照产品波动率和最大回撤重新划分,R1只有现金类产品了。
第三,预期收益型产品一般在手机APP中查找不到产品历史净值和成立至今收益。预期收益产品属于到期期末报净值,一般的产品没有公布期间净值。部分老产品系统改造后也会做一个净值展示,这个净值是均匀增长的,一条平滑的增长曲线。这类产品也属于预期收益产品。
以下不属于均匀增长。
第四,预期收益型产品一般购买起点是5万,这是因为在资管新规前对零售个人客户银行渠道的产品起点一般是5万,这个特点现在被保留下来。当然个别起点是1万的产品也可能预期收益产品,5万不是绝对的。但如果起点低至元,甚至更低,那么基本确认这是净值型产品了。
第五,产品是一期期的期次型,这也是区分的一个重要点。产品名称中一般有第xx期、第xx号。当然也不是非期次型产品,比如定开型产品(定期开放产品,比如3月定开,半年定开)这些不是预期收益型产品,定开产品属于年以后商业银行开始创设的产品,一般都是真净值型产品。
第六,托管费也是有门道。预期收益型产品不需要托管行单独出估值,意思是不用真正托管清算,所以托管费收的低,不收或者收2bp。如果看到收5或7bp的往往是需要托管实际清算,容易是净值型产品。这一点需要从产品说明书中仔细看从知道。
以上六点不需要全部满足,只需要大部分满足即可确认是预期收益型产品,尤其是前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