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治水,智慧的虞国人还充分利用水造酒为万民服务。“酒者,醴酪之水也,实乃水之果矣。”虞城水质之美,史书有载。杜康造酒就是铁证。杜康造酒的版本很多,唯有下面这个接近虞国地处孟渚泽的史实。
传说,杜康原是*帝手下的一位大臣。*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因山洞里潮湿,时间长了,粮食全部霉坏。*帝知道此事,十分生气,下令将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他。
此后,杜康十分谨慎,再也不敢大意了。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树干里边已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里,也许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进行了掏空处理。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一年后,杜康闻到从树洞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他不由得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不由自主地倒在地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才醒过来。
储藏的粮食全都霉坏了,竟变成了好喝的水,杜康不敢瞒着*帝。*帝品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后,十分高兴,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子取得好。
从此,我国远古时候的酿酒业开始出现了。后人为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始祖。
但有关史料证实,少康成了虞国君的女婿后,得到了虞国君的鼎力资助,更坚定了他反寒复国的决心。后来,少康便与夏朝遗臣齐心协力,发动有鬲氏(今山东省境内)、斟灌氏和有虞氏共同讨伐寒浞,杀寒浞父子,使中断四十年的夏王朝,又得到复兴,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少康中兴”。
《竹书纪年》载:“少康。乙酉奔有虞,年二十。甲辰杀浇,年三十九。”就是说在虞二十年中,除了当好庖正,管好膳食,发明箕帚、秫酒之外,在后期他开始了“广布其德,以收夏众,抚其官职”,联络大臣,组织兵马反寒复国,最后终于“中兴”,恢复了夏统。又载:“自纶归于夏邑。”杜康在虞作秫酒,当国王之后“自虞归于夏邑”。
据《左传》、《史记》记载,杜康造酒在纶城。纶城,历史上就是虞国邑镇。在史书和古《县志》上都有记载。
《左传》哀公元年记录少康“逃奔有虞,为之庖正……”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意思是说,虞国君将女儿嫁给少康,将纶城这块地方也封给了少康夫妻。《通典》载:“宋州虞城县有纶城,即少康邑。”《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也有注解:“纶,虞国地名。”《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时《豫州图》上有虞县东南不远处就赫然印着“纶城”。即证明虞县有纶城。
虞城县志对纶城记载得更清楚,如乾隆八年的《虞城县志》在古迹部分记有:“纶城,在东南义原西乡,按《左传》哀公元年少康逃奔有虞,为之庖正……而邑诸纶……所谓纶即此地也。”
杜康,造酒鼻祖;虞城,酒文化之源。
影响虞城文明的水文化,除了自然之水,还有著名的人工引水工程——通济渠(俗称隋唐大运河,后称汴河)。
《资治通鉴》记载:杨广即位当年(公元年)即下令开挖通济渠,七月竣工。通济渠口宽66米,西起洛阳,经陈留、杞县进入梁郡的睢州(今睢县)、宁陵,然后到达宋州(今商丘),在宋州城南,经虞城县蔡道口、芒种桥乡、谷熟镇、站集乡、沙岗店村(全长约30公里)进入夏邑县的济阳、会亭,进入永城市的小马牧集,从东南向二十里铺,经宿州、灵壁入淮,后自扬州入江。
杨广在号令开挖通济渠的时候,就遣*门侍郎王弘往江南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大业元年八月,通济渠开通,数万龙舟、杂船运回京都,杨广游兴大发,决定一路巡游到江都。
通济渠是3大运河的主体,其规模之大、运河之长都是空前的。据《大业杂记》记载:“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
虞城县有一些村镇因通济渠而得名。如虞城县的芒种桥、谷熟集、麦仁店,传说隋炀帝经大运河下扬州,在虞城县被一条河拦住,他下令停船造桥,正值麦收大忙季节,老百姓不得不放下镰刀来架桥,芒种桥因此得名。从芒种桥东行,隋炀帝在谷子成熟的季节到达一地休息,此地即被后人称为谷熟集。第二年麦*时节,隋炀帝路经一村庄,在这里品尝了麦仁汤,从此命名麦仁店。另有蔡道口村,隋炀帝下扬州途经这里,时值冬天,很久没吃上青菜了。来到一处村庄,有村民献上一把野菜。隋炀帝龙心大悦,野菜入口时,他一连说了几句“菜到口了”。从此,村子就叫“菜到口”,后来渐渐演变成“蔡道口”。
这些地名伴随着历史的传说流传至今,构成了与大运河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丰富了大运河作为一部社会史的内容。
通济渠施工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在此基础上凿得很深,为了便于通行体积庞大的龙舟。与此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资治通鉴》)
《虞城县志》记载隋炀帝沿通济渠南巡游扬州的盛况:“偕皇后、嫔妃、贵戚、官僚、僧尼、道士等,分乘龙舟、杂船五千二百余艘巡幸江都。”这是那个时代的超级舰队。据说拉船的纤夫就多达18万人。通济渠在隋朝也就被称为御河了。
隋炀帝杨广开挖的运河,对运河沿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通济渠成了沟通中原与东南的大动脉,历经多年通航不衰。沿岸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运河中途的宋州(今商丘)建了驿站、码头,而使之航运繁盛、客商云集,虞城也借此繁荣了经济,丰厚了虞国文明。时至今日,仿佛还听得到它当年震荡商丘大地的步履声响。
综合如上历史挖掘,现在流经虞城境内的众多河流,都是在*河故道水系和运河水系的影响下记载着古虞国文明的发展和变迁,其源头均来自上古*水。
(本文源自《商丘日报》)
投稿邮箱:ycxlj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