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元以来是山陕水利图碑出现和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从文字到图像,实现图文互证;从金元到明清,注重长时段和整体性,是山陕水利图碑研究带来的重要启示。它有助于弥补既往研究中偏重于以文字史料为重点,忽视图像资料的不足,做到将碑刻、族谱、契约、档案和图像等地方或民间文献完整运用于区域整体史研究之中,实现资料、视角和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金元山陕水利图碑水权
“水利图碑”是一种将江河湖泉等水利开发的渠道、堤坝、水道、航运工程地图等直接镌刻于碑石之上以便于永久流传和传承利用的一种特殊文献形态。作为水利图的一种,水利图碑与水利图应该说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目力所及,学界以往对于“水利图”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相对较多,“水利图碑”则较少利用。
著名经济学家冀朝鼎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1]这一产生国际影响的重要著作中,曾大量参考并使用了中国古代的重要治水文献,如靳辅的《治河方略》、潘季驯的《河防全书》、傅泽洪的《行水金鉴》、胡渭的《禹贡锥指》、施笃臣的《江汉堤防图考》、董恂的《江北运程》、康基田的《河渠纪闻》等等。这些文献中包含有大量关于*河、长江、淮河、大运河以及其他河流的地图资料。
然而,就这些已知水利图的具体形态来看,主要仍限于纸质形态。至于明清方志中的各地水利图则更为常见,且同样为纸质形态。其中,笔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民国六年山西省洪洞县令孙奂仑所撰《洪洞县水利志补》[2]。作者在该书中不仅搜集并誊录了该县四十余条渠道的渠册这一珍贵文献,而且绘制了每条渠道的灌溉示意图,可谓图文并茂,被称为北方水利史研究的一部重要地方文献。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学界已有学者使用该资料开展中国水利史的研究。然而,就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整体状况而言,以“水利图碑”为主要切入点和核心资料开展水利社会史和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较常见的是以水利碑和水利文献为核心资料开展的调查研究。
富平县境石川溉田图
一、从文字到图像:被忽视的山陕水利图碑
水利社会史尤其是山陕水利社会史研究是一个在国内外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热点领域,成就斐然。在各地学者注重眼光向下,注重田野调查,注重从民间发现历史的学术关怀下,近些年来包括山陕在内的很多区域在碑刻、档案、契约、族谱等民间文献搜集整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已经具有了很高的起点和理论高度。
就北方区域而言,就最代表性的莫过于新世纪初兴起的山陕水利社会史研究。自年以来,在法国远东学院蓝克利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教授等的大力推动下,联合清华、北大以及山西、陕西等地方高校学者开展的“华北民间水组织与社会调查”国际合作项目,由中华书局出版了四部水利碑刻和民间文献资料集[3],引起国内外学界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