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又有两位患者离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康复出院。走出病区前,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医护人员办公区,向全体医护人员送去了锦旗和感谢信。患者张女士在感谢信中写到:“刚入院和手术时,护士到病房告诉我们有事随时找她,不要客气。一席话温暖人心,立刻让我们有家的感觉。”
3个月前,张女士突然感觉双手自手腕以前出现疼痛、温觉减退而医院求医。综合检查后,医院确诊她患有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颈、胸段脊髓空洞症。小脑扁桃体下疝是一种先天性后颅凹发育畸形。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小脑扁桃体会下垂,从正常位置“漏”到其他位置,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不良症状;还会因为脑脊液循环受阻而导致患者出现脊髓空洞症。
外科手术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颈、胸段脊髓空洞症的有效方法。不过目前医学界尚无统一的手术方式,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实际确定手术方案。针对张女士的病情,神经外科一病区副主任姚宏伟、副主任医师陈轩选择了“寰枕畸形后颅凹减压手术”这一治疗方案。寰枕畸形的相关手术中,发热和皮下积液是常见并发症。针对这些可能在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治疗团队又对传统的手术方案做了部分改进,使这两类并发症大大降低,减轻了患者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长。
术后的恢复期,张女士又一次被神经外科一病区全体医护人员的周到服务所感动。她告诉记者:“手术后医生、护士不断过来查看病情,问有没有不适的地方,还细心地告诉我们术后禁止的一些事项。在住院期间,不论他们多忙,都会仔细询问病情,耐心照料。”张女士所感动的,正是神经外科一病区护士长王翠香一再说的那句话:“疾病对患者的身体是一种折磨,同时对患者的心理也是一种折磨,我们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一句耐心的解释、一句安慰的话语也是一种对心理的治愈!”
医技超群,医德高尚。张女士用这8个字浓缩了自己和家人要对医护人员说的话。这8个字,同样是和张女士同一天出院的另一位脑积水患者和家人的心里话。住院期间,姚宏伟和陈轩通过穿刺侧脑室后角,采用让脑室端置于侧脑室前角处的方式为这位患者实施了脑积水治疗手术。这种手术方式分流路径短,转折角少,侧脑室前角无脉络丛组织,堵管率低,只有头部和腹部两个小切口,实现了微创效果。而且此方法采用体外调压装置,能让分流压力更贴近患者生理的自然压力。术后,在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下,患者很快重获健康。
一封封的感谢信,写满了患者对他们的信任;一个个病人的康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在这些医务工作者看来,自己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换来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这种认可又继续推动着神经外科一病区全体医护人员继续前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一个医患双方都成为受益方的循环。(贾若晨)
来源:《京九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