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网:6月28日,赶在年上半年即将结束的尾巴,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正式开通运营。至此,商合杭高铁实现全线贯通。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上半年中国经济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受到了十分显著的影响。但为了提振经济,新一轮的“大基建”再次启动。而高铁线网建设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基建的重头戏,得益于此,上半年高铁建设非但没有受阻减速,反而逆势提速不少。
商合杭高铁,应该说来得恰如其时。
一、过度聚焦于合肥一城,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伴随着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开通的,还有网络上众多媒体的报道与分析。纵观下来,最能吸引普通人眼球的“合肥又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内容,饱受各家媒体们的偏爱。
年,合肥作为中国城市中的“后起之秀”,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家财经媒体的报道之中。和国内一众高度重视宣传,长期深入营销的城市相比,合肥过去很多年间都显得十分“低调”。
之前我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当下长三角城市群的面积在国内一众城市群中已经十分突出,但未来长三角城市群范围究竟还会不会进一步扩大。事实上并不太取决于对应的行政区划,而在于未来有多少地市认同(广义上)的江南文化,主动自发地融入到通俗理解的长三角城市群之中。
为何合肥,乃至整个安徽,会在前不久被全域纳入了长三角的范围呢?除了地缘上的地理接近,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文化上的相近相通也至关重要。事实上,长期以来在国内地市中保持低调的长三角地市众多,远非只有合肥一个。
论经济实力,长三角龙头上海市常年全国第一,无须任何悬念;全国十强城市中,长三角独占三席;全国十七座万亿GDP城市中(年),长三角独占六席;全国三十强城市中,长三角更是独占十一席。
与长三角城市群本身综合实力国内一流的身份相比,长三角在网络上的声音似乎与之并不太相匹配。以至于甚至有年轻网友问出了,为什么长三角这么发达,但是在文化输出上甚至还不如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问题。
之所以会有此一问,很大程度上源于年轻网友们热衷浏览的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之上,较少能看到爆红的长三角城市、景区或者网红的身影。相比之下,红遍全网的西部网红景点、网红美食以及颇具特征的东北娱乐搞笑视频,则很容易使人快速接受对应地区的“文化输出”。
但部分年轻网友对于文化的如此理解,事实上显得过于狭窄。文化的概念极其广阔,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所有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教育、科学、艺术等各个方向,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在教育、科技、艺术领域长三角区域到底有多强,我想我们无须再罗列诸如一流小中大学数量,国家两院院士籍贯分布,艺术流派和艺术大师水平等数据,大家心里应该是自有一杆秤在的。
所以在今天这篇推送中,我想再分享一个观点给大家:在国内绝大多数区域高度有效的单核思维,即某一政策,某一工程,某一项目必然高度利好单一地市的推导理解,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是决然行不通的。
从过去到现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始终都并非单核驱动型区域,甚至也不是屈指可数的两核或三核,而是近似多点网状弹性发展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由于文化的同根性,资源会向流动的水一样自然由高而低流下,将区域内的低处不断补高,形成更良性的整体。
在这个区域内,各地市的经济数据的确会有阶段性的高低,但是如果综合区位、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多重要素后,此区域内从无自诞生至今的综合弱者。恰恰相反,在这个区域内,人文素质是和经济实力同等的硬通货,时常权重还要更高于经济实力。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和我一样比较喜爱纪录片的朋友,如果你和我一样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