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文/张霄整理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也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振兴的思想动力。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就此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朱虹:建议加快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效能显著提升、供给力日益加强、保障机制逐步健全等。但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乡村文化建设仍相对薄弱,存在乡村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品质不高、乡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流失严重、基层文化阵地效能偏低、文化品牌竞争力不强、设施建设与区域布局不均、公共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服务监督考核与保障机制有待优化等情况。
为加快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加大乡村文化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逐步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投入,确保乡村文化事业经费的预算增长不低于当年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加强对乡村文化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2.优化乡村文化服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中小学幼儿园、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营造新型农村文化业态,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实施四个一批乡村文化人才振兴计划,即每年通过大专院校定向培养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每年由县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招聘一批大学毕业生作为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分馆管理员;每年由乡镇评选一批当地乡贤文化能人,作为乡聘文化业务骨干补充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由市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组织一批城乡文化志愿者走进乡村。
4.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没有乡村产业振兴就很难振兴乡村文化,同样没有乡村产业振兴也留不住乡村人才。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实现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布局,让年轻人重新回农村,让城里人愿意来农村。
5.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乡村文化旅游是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增长机制与方式,实现了乡村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创新,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融合发展水平,推动乡村旅游由观光经济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贾艳梅:着力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发展非遗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非遗保护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各个方面具有多重作用和价值。”
河南省商丘市非遗传承人贾艳梅,从事剪纸三十余年,一直以实际行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发展、乡村的振兴归根到底是人才的振兴和发展,做好人才的培养是振兴路上要坚持的思路和方向。”
因此贾艳梅建议,应着力扶持培养一批非遗文化传承能人和乡村工匠等专业人才;优化乡村环境,吸引在外创业的优秀文化能人回乡反哺,充分发挥培根铸魂作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此外,文化部门和基层政府要真正认识到本土优秀文化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让乡村非遗文化走出去,让非遗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动力。“应提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带动作用,巩固拓展脱贫空间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并落实各项优惠支持政策。”
“乡村要振兴,非遗可先行。”贾艳梅认为,应明确非遗文化优势,发掘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鼓励挖掘当地以村为单位的历史和文脉,寻找每个村庄的个性特征,寻求非遗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推动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王银香:为下一代留住乡愁是个紧迫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磐石街道办事处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既要顺应时代潮流,也要留住自身特色。近年来,农村的文化特色正在不断减弱。
“为下一代留住乡愁,让乡村文化激发出新的活力,是一个紧迫的任务。”王银香建议,乡村要培育自己的文化宣传队,对于村里走出来的文化宣传员,要有备案、管理、考核等,形成长效机制,让乡村文化振兴找到着力点。
王银香表示,乡村文化内涵广泛,不管是微观上尊老孝亲、邻里和睦的一件件小事,还是整体上风俗传承、历史变迁的一个个故事,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文化宣传不一定非要请专家,从身边选拔模范人物,从百姓口里叙述乡土故事,更具影响力。”
“在不断充实宣传队伍的同时,还要建设好文化阵地。”王银香建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意保留乡村文化特色,预留文化活动场所,为乡村历史留下存储和展示空间;积极利用和盘活乡村已有文化设施,包括乡村图书馆、百姓大舞台等,将其管理和使用纳入到制度中来。
“乡村文化振兴不只要注意传承保护,更要注重创新发展。”王银香建议,在中小学开设乡村文化课程,整理家乡民俗传统和历史典故作为兴趣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利用研学教育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家乡文化,感受乡村变化,了解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现乡土风情,让更多民众参与文化振兴浪潮。
来源:新华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网
终审:吕通义
审校:杨茗刘朱婴
编辑:张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