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新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大美青海亿万年雕琢造化,有多美
TUhjnbcbe - 2025/1/28 6:45:00

大美青海,亿万年的造化。

从青藏高原还在海底的时候算起,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持续隆起,持续了至少4.8(古生代奥陶纪)亿年。

青海在青藏高原的位置

大美之成因

印度板块插入欧亚板块的一系列复杂和不均衡的地质作用,在大约距今万年(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青藏高原从海洋中隆起,进入快速造山时代,并奠定了我国主要山脉的基本格局。

青藏高原隆起机制剖面示意图

印度板块不断向欧亚板块俯冲,插入喜马拉雅山底部,形成向北东方向的巨大推力,导致欧亚板块南部(青藏高原)层层叠推,地壳不断加厚,青藏高原持续上升,直到第四纪(万年至今)。

这期间,青藏高原地区形成系列以北北西、南东东(近东西向)向为主的断裂带,断裂带之间或抬升为系列山脉,或陷落系列盆地或宽谷。

之后经受不断的水力侵蚀雕琢形成沟谷纵横的山体。从高山上冲蚀下来的碎屑物沉积在最厚达米的盆地中。

昆仑山局部

其中就包括青海境内的青藏高原最长的山脉昆仑山和最大的盆地柴达木。

唐古拉山脉构成了青海南部与西藏的界山。

昆仑山东段及其支脉巴颜喀拉山,横贯青海境内。

唐古拉山局部

北部的阿尔金山脉与东北部的祁连山脉连接成弧形,构成青藏高原的前缘。

山地抬升至海拔约米以上时,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至零度。降雪堆积在山脉顶部,形成雪山。雪山积雪不断加厚,长年在自身重力挤压作用下,变成流动的冰层,即冰川。

祁连山局部

由于系列断层的作用,山脉中镶嵌着大小不等的盆地,或大型盆地中镶嵌着次级山脉和次级盆地。

在距今1.45亿年(古生代晚期白垩纪)至万年(新生代第三纪)期间,干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巨厚湖盆相砂岩或泥砂岩,呈红色、土黄色、褐色等“暖色调”,在青藏高原造山运动中,挤压抬升为山地,在构造断层和水力侵蚀作用下,形成山脊、山岭、山峰、山谷(峡谷)、山崖,“红色”岩层断面裸露无遗,是为丹霞地貌。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局部

干涸的湖底沉积的第三纪泥砂岩,在以风力为主,包括水力、地层构造因素等作用下,侵蚀形成大规模的风蚀地貌——雅丹。

青藏高原季风受高大山脉地形走向控制,主要呈北西-南东向及东西向沿着柴达木盆地或山间谷底流动,因而形成了大致同方向走向的风蚀长丘组成的雅丹地貌群。间或蛇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沙漠)。

卫星上看同方向排列的雅丹群

因盆地与高山巨大的高差,山体受水力侵蚀作用极强,形成了沿山麓横向排列、向盆地中心倾斜的巨型洪积扇,是为荒漠戈壁。

昆仑山、唐古拉山等高山积雪和冰川融化,水流集聚在山下相对平坦凹陷地区,汇流集聚成大规模湖泊、湿地、沼泽群,而成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是为“三江源”。

三江源地区局部

这就是青藏高原(青海部分)主体地貌骨架和山水格局的形成过程。

也是基于这样宏大的地貌骨架及其同步衍生的生态系统,经过大自然不断的“造化”成就了今天的大美青海。

青海的自然美

山脉高原雄浑之美

雪山冰川壮阔之美

戈壁沙滩荒凉之美

山地草原辽阔之美

高原湖泊浩瀚之美

湿地沼泽蓬勃之美-----

青海的人文美

远古时期,旧石器时代(距今约万-1万年),就有人类在三江源地区水草丰美之地生息居住。

从远古起,至夏商周,羌人、匈奴等在青海地区劳动生息。依托于高原生态环境,从事狩猎和畜牧。

唐朝时期,青海成了长安去往西藏、尼泊尔、印度的必由之路、交通要道,即唐蕃古道。

经过不同朝代的更迭和社会发展,今天青海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

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土族和撒拉族自治县。撒拉尔骆驼泉美好传说流传至今。

青海省不是少数民族自治区,却有占全省国土面积72万平方公里的98%为自治地方。包括5个藏族自治州,1个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个土族自治县,1个撒拉族自治县,2个回族自治县,2个回族土族自治县,1个蒙古族自治县。

因此,青海也是多民族风情融为一体的大美人文青海。

民族风情多彩之美

花儿情歌悠扬之美

藏族歌舞奔放之美

热贡艺术精湛之美

昆仑神话动魄之美

塔尔寺气势恢宏之美---

大美青海,就是这么美!

青海地质公园(典型地貌奇观)分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底图来自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美青海亿万年雕琢造化,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