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新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扛牢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丨用芯筑牢粮食安全
TUhjnbcbe - 2024/11/5 9:35:00
丙酸倍氯米松乳膏白癜风患者能用吗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13370005.html
用芯筑牢粮食安全—“看麦收话重任”系列观察之二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刘晓阳孟夏时节的中原大地,风吹麦浪,满目金黄。5月30日一大早,镇平县贾宋镇黑龙庙村村民孟凡秋就来到麦田里,随手扯掉一个麦穗,揉碎、轻轻一吹,嘴里小声数着“1、2、3……”“三十来粒,亩产肯定能有公斤。”孟凡秋嘴角上扬,喃喃道,“籽粒饱满,还透亮,今年的麦子真不赖。”6月1日,沈丘县周营镇孔营村万亩小麦高质高效种植生产基地,大型联合收割机忙着抢收小麦。谢辛凌/摄■好种子带来好收成河南作为全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亩产量、总产量、外销量均居全国首位。据统计,我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5%,每年的小麦总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强,单产也从年的公斤增长到年的公斤。“我省小麦亩产量多年来持续提升,离不开好种子的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说。种粮大户和专家对种子的认识不谋而合。“收成和口碑就是最好的推广。”孟凡秋告诉记者,从年起,自己便开始大规模种植郑麦,流转土地亩,一亩地收益超过元,“我选种子,一看产量,二看品质。产量稳定风险就小,品质好就不愁卖。今年春上俺这儿赤霉病发生率偏高,但这个品种就没遭灾。”稳产质优,我省小麦品种“百花齐放竞芬芳”。目前,河南从事小麦育种的单位和个人有余家,数量上远超其他省份。年以来,共有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全国小麦育种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共11个,河南就占据5个。优异成绩的背后,是育种科技的进步。每一次,当麦穗长得更大,我省小麦育种人的腰板就挺得更直。从传统育种到生物育种,育种界走了很长的路。“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利用分子生物学发掘小麦优良基因,并运用分子标记技术,有针对性地培育多类型小麦品种。”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说。■品种优满足舌尖需求“目前我国小麦总量供给充足,为啥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万吨左右?原因是我们的小麦存在结构性短缺,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难以满足需求。”4月底,在河南省优质弱筋及酿酒专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张新友的一席话发人深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优质小麦品种成为刚需。市场需求引导小麦种植结构的调整。再过两天,新乡县翟坡镇任小营村的亩强筋小麦繁育基地就要迎来大丰收。“今年亩产至少公斤。”站在麦田里,基地的主人马有永向记者介绍新麦45,“你看,它比一般小麦矮个5厘米,所以抗倒伏能力强,前段时间下冰雹,也没咋受影响。”马有永是个种地老把式,接触过的小麦品种有几十个。嗅到商机后,马有永就尝试繁育强筋小麦种子,并开了个种子公司,实现产销一体化,“一亩地至少多卖元,利润很可观。”满足舌尖需求,除了需要马有永这些种粮大户的敏锐,更离不开优质品种的加持。“上世纪末开始,我们从追求高产转为高产优质并重,努力实现从单一抗锈、丰产育种到抗病、抗逆、优质、高产综合育种的转变。”雷振生说,广大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不断推新创优,培育了一大批以豫麦34、郑麦等为代表的优质强筋、弱筋品种。以省农科院培育的小麦为例,强筋的郑麦烘焙出的面包品质与用美国小麦烘焙出来的相当;弱筋的郑麦做出的饼干感官评分优于用进口优质麦的;而郑麦适合酿酒制曲,已成为茅台有机小麦基地推荐品种。5月31日,原阳县黄河滩区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与奔腾不息的黄河交相辉映,一曲麦收战歌正在奏响。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陈更生/摄■强种业保障粮食安全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小麦产业的核心。“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再次强调了种子之于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数据显示,我省拥有种子繁育基地万亩左右,年产小麦种子18亿公斤以上,除满足本省需求外,每年还向省外调出5亿公斤左右。“我们是种业大省,但还不是种业强省。”雷振生说。拳头品种少。近3年,单品种推广面积50万亩以上的种子品种只有24个,符合市场需求、能够大面积推广的拳头品种较少,且这些品种大多重加工品质,轻营养健康。种植面积不够。去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万亩。这与我省年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万亩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品牌化企业缺少。“种子企业杂而乱、恶性竞争和同质化较为严重,缺少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20年的马有永坦言。“要加快培养一批种业龙头企业,探索科企深度融合,实现育繁推一体化。”雷振生建议,要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强化种质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助力河南种业由大变强,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南粮。站在马有永的小麦种子繁育基地,金灿灿、沉甸甸的麦穗正努力吸收光照和养分。两天后,万公斤优质种子将颗粒归仓,等待秋天的播种。这里,不单是丰收的田野,更是希望的田野。6月1日,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河岸李村农民在忙着收割小麦。王毛生/摄机收损失每亩减少40斤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运海如今,机收已成为麦收的主要方式,但是,机收造成的小麦损失也不容忽视。相关调查显示,因为机具、速度、方法等原因,有的机收损失甚至高达10%。如何减少机收损失?6月1日,在新郑市观音寺镇菜王村,种植大户李杰介绍了他的小诀窍。他说:“通过这种办法,每亩地能减少损失40斤。”47岁的李杰是荥阳新田地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目前在兰考、荥阳、新郑等地共托管土地11万亩,种植的都是优质强筋小麦新麦26。他认为,种地增收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粮食产量和价格,另一方面要确保颗粒归仓。但是,由于麦收中机损率高,很多粮食就白白抛撒到地里了。怎么办?经过多次试验,李杰找到了减少机损的两个小诀窍。一是对收割机出糠口进行调整,减小风力。收割机在收麦时,一方面要把小麦籽粒保存下来,另一方面要通过风机将麦糠“刮”出去。如果风力太大,麦粒会随麦糠一起被刮走。李杰说:“把风力调整到合适挡位,既吹出了麦糠,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麦粒。”另一个诀窍是匀速收割。如果收割速度时高时低,高的时候就会把麦粒从收割机中震出来。在麦地,记者在两个地方扒开麦糠,寻找麦粒,每个地方都只发现了一粒麦。附近的农民说:“今年麦收,机收损失明显减少。”一亩地减少损失40斤,看着不多,算算账却惊人。李杰说:“如果我托管的土地每亩都能减少机损40斤,等于增产万斤小麦。”不久前召开的全省“三夏”生产暨夏粮收购秸秆禁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选择适宜机具,控制好留茬高度和收割速度,提高作业质量,减少机收损失,将机收损失控制在3%以内。3%意味着什么?去年河南小麦单产是斤,机收损失3%差不多等于每亩地损失26.5斤。我省小麦种植面积是8多万亩,相当于损失近22.5亿斤。降低机收损失,就相当于增加了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李向东说:“不要说每亩地减少机收损失40斤,即使只减损20斤,全省也相当于增产17亿斤,意味着增加万亩小麦种植面积,非常可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颗粒归仓,应最大限度地降低机损率。”千里沃野看“周麦”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方化祎李昊5月31日,走进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扑面而来的麦香,让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露出了笑容。“田里的麦子长得特别好,新种子功劳很大。”刘天华告诉记者,5月中旬,处在灌浆期的小麦经历了一场强降雨和大风天气。“因为担心倒伏,我从外地急着往回赶,到家才发现麦子在风雨中屹然挺立,基本上没有倒伏的。”刘天华所说的小麦,是周口市农科院培育的“周麦36”。“它能抗8级风不倒伏,同时对条锈病等具有良好抗性,是我们重点推广的品种。”周口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韩玉林说。从年尝试小麦育种至今,周口市农科院已累计培育了30多个优质品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周麦”。其中,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周麦9”;有在国家、省区生产试验中三年获八个第一的“周麦18”;有推广应用面积超万亩、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周麦22”……这些品种的推广面积,高峰时相当于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30%以上,在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累计推广面积超10亿亩。郑天存、杨光宇、韩玉林……一代代小麦专家,用辛勤和汗水为黄淮地区小麦高产作出了卓越贡献。“‘周麦36’继承了‘周麦’系列的荣光,在高产、稳产、多抗、优质等方面都有不错表现。与普通小麦相比,它的蛋白质含量更高,口感更筋道。”韩玉林说,以品质为例,随着市场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面粉市场对高端优质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周麦36”作为优质中强筋品种完全能满足这种需求。来到周口市农科院小麦试验田,记者看到试种区域内“周麦”系列样签已排到了49号。“这是尚在选育阶段的新品种,麦秆的抗弯和抗断力很强。”工作人员介绍。“过去大家比产量,现在更重视品质和绿色安全。我们根据农户反馈,增强了新品种抵御极端天气的抗性,还按照国家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要求,定向培育了一批节水节肥的新品种。”韩玉林说,这些“定制”品种,能有效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快小麦产业的绿色发展。商丘小麦开镰收割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凤虎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刘梦珂6月1日,在民权县花园乡赵楼村高标准农田小麦基地,收割机在滚滚麦浪中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象。商丘市“三夏”麦收大战正式开始。据悉,如果没有连续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影响,预计6月10日左右收获完毕。废弃秸秆大变身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薛迎辉通讯员郭培娟5月31日,记者走进宝丰县闹店镇连店村,只见随着打捆机轰鸣驶过,满地散落的秸秆被吸入、压实、打捆,废弃秸秆瞬间“变成”一个个棱角分明的“宝贝疙瘩”。编辑:胡田歌
1
查看完整版本: 扛牢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丨用芯筑牢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