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凤虎刘梦珂通讯员闫占廷/文图
9月9日,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商丘市首批教育世家名单揭晓,宁陵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张珍榜上有名。她们一家演绎着延续四代从教的教育传奇,谱写一曲薪火相传的奉献之歌。
张久钦:贡献家产办学校
张珍一家世代居住在宁陵县黄河故道旁边,一个叫张小楼的村子,隶属于柳河镇北陈村。她的祖父张久钦是最受全村尊敬的“教书先生”。
张久钦年毕业于商丘师范学校,返回家乡受聘于宁陵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该校即是宁陵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前身,主要为全县中小学培训师资。虽然社会动荡,但张久钦埋头教书,一干就是10年,为宁陵教育一线输送一大批新生力量。
年2月,宁陵县城解放,学校暂时停办。38岁的张久钦收拾行李,回到生他养他的张小楼村,想倾尽全力报答乡亲们。知识改变命运,他要在家里创办一所学校,让三里五村的农家娃接受教育,用文化点燃贫困乡村的希望。
没有教室怎么办?他把家中仅有的三间堂屋、三间东屋全部贡献出来,让家人搬到破旧的草房里住。乡村贫困家庭拿不出学费,他就不收孩子一分钱。他一个人担任几个班的课,给乡村学生最好的启蒙教育。这所学校虽小,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几代人的前途。
张诗风:潜心教研育人才
张珍的父母均是人民教师。父亲张诗风今年84岁,看上去精神矍铄,谈笑风生。他回忆说,他年毕业于商丘第一师范,先后在孔集乡宋胡同学校、宁陵县四中(逻岗中学)、宁陵实验小学和柳河王庄学校等学校教书。
“我在逻岗中学教学时,学生大多和我同龄,甚至还有两个年龄比我还要大。”张诗风说:“年政策要求教师要返乡任教,我又踏上了父亲走过的那条路。”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张诗风注重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不少方法和经验。年9月,他调入宁陵县实验小学任副校长,主抓全校的教学工作,被授予“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在此之前,他还担任过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退休后还被县教体局聘任为教育督学,指导全县教师的教学工作。
张诗风的爱人韩复兰在柳河镇小学任教多年,夫妻俩交流最多的还是教学工作。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中有3人接过教鞭,耕耘在三尺讲台上。
张珍:甘当孩子“摆渡人”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这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性格活泼的张珍最喜欢的歌。
“深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从小我心里就种下一颗种子,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张珍说,年她填写报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权师范”。
毕业后,她进入宁陵县实验小学工作。当时,角色转换后,她和父亲多了一层关系:成了一个学校的同事。这时,父亲张诗风教育她热爱教育事业,喜欢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严格又慈爱的父亲引领下,她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从教28年来,张珍最难忘的还是下乡支教的日子。年,她志愿到民权县孙六镇朱洼小学支教。这是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教学条件比较差,科任教师不足。“我担任的是五年级的班主任,全班总共14个学生,还没有专职的体音美教师。”张珍说,她看到那些孩子小脸脏兮兮的,连忙用热水给他们清洗。早晨带他们跑步,课间教他们唱歌跳舞,很快和孩子们融合在一起。支教结束离别时,孩子们和她拥抱在一起,情不自禁地流泪。
目前,张珍的侄女张曼青大学毕业后,应聘到民权县王庄寨镇后张小学任教,已成为教育世家第四代接棒人。“95后”的她充满青春朝气,教学富有激情,关爱每一位学生,继续为乡村学子照亮求知之路。
编辑:刘梦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