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济江
万济江采访路绪铨
万济江采访苏新建
继电影《李学生》在全国院线上映之后,我市知名作家万济江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好人之城》又已脱稿,即将付梓。
就不少读者关心的《好人之城》创作情况,记者近日对万济江进行了采访。
“商丘是我的文学故乡”
万济江编剧的电影《李学生》是写商丘的英雄人物,《好人之城》写的也是商丘人。据介绍,对地域文化一直情有独钟的万济江,其创作的长篇小说《玄鸟行动》、电视连续剧《黑色5·13》,还有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散文《归德府的“大德”们》,写的都是商丘的人和事,这正好诠释了“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一创作规律。万济江生在商丘,长在商丘,熟悉商丘的历史渊源、地理风貌、乡土人情,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其实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领地,莫言写山东的高密,贾平凹写陕西的商州,迟子建写东北的哈尔滨……这些地方既是他们的生养故乡,也是他们的文学故乡。即便远离了生养故乡,到了大城市,但他们却离不开文学故乡。万济江说,自己虽然不能与这些文学大家相比,但也从没有离开生养故乡。所以,商丘就是他的文学故乡。商丘可供创作的素材很多,为什么单单选择商丘好人这个题材?创作《好人之城》,又有哪些触动与灵感呢?万济江告诉记者,这说起来有点话长。睢阳区政协曾邀他为当年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写些传记,使他有机会接触了一些新的朋友,其中就有公益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原来,万济江并不知道商丘有这么多做公益的人,更是对很多公益组织一无所知。通过活动,他结识了当年的知青、公益达人曹爱菊,了解了许许多多这方面的人和事。当问到曹爱菊属于哪个公益组织时,她随口就说出了几个。万济江一听非常纳闷,一个人怎么可能参加这么多公益组织?于是就去问她身边的人,回答说:“哎呀,她每天不是正在做公益,就是在去做公益的路上。一句话,她只要知道哪个公益组织有公益活动,就义无反顾地去参加。你说她是哪个团体的?”还有一次,万济江参加一个饭局,认识了商丘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发起人路绪铨。每逢星期天、节假日,路绪铨都会带领环保志愿者去公园、河道、车站等公共场所清除垃圾,打扫卫生。
创作过程难上难
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冲击着万济江的创作灵感。他脑子里突然蹦出这句话:商丘的好人这么多!
多少天这句话都在他脑子里萦绕不散,最后凝成了四个字:好人之城。于是就决定要写《好人之城》这部书。写纪实文学,功夫在采访和写作中。这一年里新冠肺炎疫情不断,万济江在走访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据介绍,万济江的写作计划是年春节过后用两个月时间采访,用三个月时间伏案创作。谁知刚到除夕那天,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就开始铺天盖地地传来,同时也传开了一个口号——在家待着就是最大的贡献。
不能出门,怎么采访?整整一个星期,郁闷的万济江想不出良策,也看不下去书,就是在那呆呆闲坐,憋得难受。直到第七天,写作的激情再也按奈不住,心想,坐等的话计划岂不是落空?于是就到处打电话,约见一个个被采访者。万事开头难。疫情形势下,当时是谁家也不能去,办公室也不能去,茶社、饭店也关门了,采访工作怎么开展?他只好像地下工作者接头一样,约定被采访者手里拿上某样东西,告诉穿着和相貌,在公园,或者干脆在哪个桥头、哪个路边见面。当时都戴着口罩,相距一米远进行交谈。因天冷拿不住采访本,也握不住笔,万济江只能凭脑子死记,记不住的回头再电话核实。就这样,总算如期完成了采访任务。相对于采访,伏案写作就显得顺利多了。当时反正不让出门,也不用上班,不用应酬,不用做任何杂事。万济江闭门在家,伏案疾书。写着,感动着。动情之处,他不禁泪流满面。就这样,他踏踏实实地写了三个月,20万字的书稿如期完成。
只想为好人立传
谈及创作初衷及意义,万济江说,主要想通过这部书,能为商丘在全国抢占“好人之城”高地加油助力,为商丘在全国申报“好人之城”摇旗呐喊,能在全国一提起“好人之城”,都知道是商丘。同时对于弘扬商丘好人精神,提高商丘美誉度,让商丘好人更好,让商丘人都向商丘好人学习、看齐,让商丘人都为此而骄傲、自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和采访对象接触时,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万济江。他告诉记者,以前看到地上有纸屑他可能不会弯腰去捡,倒地的共享单车他也会视而不见。但在受访人的影响和带动下,他现在会自觉地去做了。他也会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者一起为困难者、求助者捐款捐物。万济江一再提出,在写作过程中,他参阅了《商丘日报》《京九晚报》《商丘古城系列丛书》及多家《地方志》的部分资料,希望能借此机会表示诚挚的谢意。翻阅《好人之城》的文稿,记者看到里面有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生活在我们身边,可能是邻居、朋友、亲人。这其中就有全国好人、商丘市义工联发起人、首任会长李东亮,全省抗疫身边好人、义工联现任会长杨海振,两次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黄伟等,还有很多让人一下子就能记住的感人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