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新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古今翰墨师,天下文字祖,初春时节拜谒
TUhjnbcbe - 2023/12/29 18:00:00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仓颉,又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仓颉墓位于河南省虞城县西北十二公里的古王集乡李大夫村委堌堆坡村西北隅,西据商丘市主城区不足五公里。(现如今划归为商丘市示范区民安办事处辖属),图为仓颉墓正门。

仓颉墓正门南二十米东侧立有保护石碑,由商丘市人民*府年7月立,上刻有“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颉墓”文字。石碑高约一人,分为底座和正碑两部分。

保护石碑背刻有碑文,全文:“墓冢为圆形土丘,周长95米,墓高4米。墓前有仓颉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现存三间大殿和厢房及两颗古柏。仓颉是中国汉字之鼻祖,对后世影响深远。保护范围:以墓中心为基点,向南米、向北东西各30米为重点保护区;自重点保护区边线外扩20米为一般保护区。”

仓颉祠堂由三间正殿及两侧各三间厢房组成。史书记载汉代时期,虞城当地百姓为纪念仓颉,在其墓前建祠植树,每年春秋举祭,历代香火不断,直至今日。当地人称农历三月二十八为其生日,至今每年三月二十六就会在此开始大戏,为期三天。

仓颉祠大殿为三间出厦通透青砖瓦房,高约五米,其中台高六十公分。殿门两旁有明柱木雕装饰,上刻有“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师”的楹联。祠堂内立有三座塑像,仓颉居中,左右分别为孔圣人及文昌帝君。据村里老人说大殿内原有高约两米生着四只眼睛的仓颉泥塑坐像,后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当成迷信之物予以破除,如今大殿里的仓颉神像已是近年所重塑。祠堂两侧砖墙各开有一圆门,直通墓冢。

殿前种有两株柏树,苍劲挺拔郁郁葱葱,直径约为六十公分,据《虞城县志》考证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与清康熙年间重修仓颉祠时间吻合。史书记载仓颉祠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扩建于唐代,后屡废屡建,清康熙九年(年),虞城县知县程本节重修仓颉祠大殿3间,今存祠堂则为附近村庄的群众在清旧址上集资重修。

古柏上镶有商丘市人民*府所制发金属标牌,上书:“国家一级古树,柏科,侧柏属,树龄年。”

祠堂正殿西侧立有“重塑仓颉帝字圣金像碑记”石碑,高约两米,碑文详细记载仓颉生平及祠堂历史。据记载当地百姓为了让子女聪明智慧,学业有成常到仓颉祠焚香求拜,据说因为有仓颉的护佑,在仓颉墓周围方圆几十里,从古到今出了很多士族文人。仓颉祠属地李大夫村委也正是因李姓文人士大夫而得名,本村的仓颉小学也因仓颉祠得名。

祠堂正殿东侧围墙处存有残旧石碑,高不足一米。碑文:“虞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仓颉墓,保护范围平方米,附属物:三间大殿、古柏树两棵”。由虞城县人民*府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一日立。

祠堂正殿北面即为墓冢,墓冢呈高坡圆形,直径约在十五米左右,高约四米。正前立有石碑,高约二米以上,上刻有阴文“古仓颉墓”文字,墓碑后刻有《虞城县志仓颉墓考》。仓颉卒后即葬于此,历代文献均有记载。《禅通记》载:“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虞城县志》载:“仓颉葬于吾邑利乡亭。”《宋州从*录》:“虞城县至邑之古迹,有仓颉墓。至于仓颉墓始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

换个角度看墓冢。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携弟子巡游时,途经虞城县仓颉墓地,看到一具裸露的颅骨,抱在怀中便跪地痛哭,弟子不解,孔子悲痛之余向弟子解释,他怀中抱着的颅骨上面有四只眼孔,不是造字鼻祖仓颉,又会是何人。于是,孔子命弟子挖坑筑墓,将仓颉的尸骨重新掩埋。

自东向西远望,仓颉墓四周均为青色砖墙围绕,高约两米,南北长约八十余米,东西宽约三十余米。祠院呈“凸”字形,除大殿及两侧厢房外,祠堂西南方现为仓颉小学占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今翰墨师,天下文字祖,初春时节拜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