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的历史上,商丘占据着相当独特的位置。
商丘,是年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当时与有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等38座城市。
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商”以其独特的魅力,固定了华夏民族不可逾越的文化坐标。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三皇”之首的“燧皇”、“五帝”之一的帝喾,都在商丘。
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燧皇陵景区,紧挨商丘古城南城湖西南角,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曾在这里采集“华夏文明之火”。
必须承认,商丘的历史曾经很“火”。
华夏文明是顺着*河的流向自西向东移动,从陕西宝鸡的岐山出发,然后从咸阳至西安、从西安至洛阳,再移至开封。
商丘曾叫做南京。年,宋高宗赵构在商丘,也就是当时的南京即位,是为南宋的开端,也是封建王朝大厦告别中原的最后一站。
也许是巧合,商丘的确是殷商王朝的开幕,也是中原文化的落幕。
由于地处*河泛滥区,又身处中原腹地,战乱频仍、更朝换代,商丘古城多次被淹埋、摧毁了再重建。自然的冲击洗刷,不断消磨了这座千年古城的人文气息。尽管如此,现存的归德古城,还是明清时期的,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当然,商丘还有隋唐时期睢阳城、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明清时期归德古城等诸多遗址。
考古论证,商丘古城下至少6座古都城,分别是商汤在迁亳之前的古都城、周朝宋国古都城、西汉梁国睢阳城、隋唐宋州治所古宋城、北宋陪都和南宋建都的应天府南京城、元朝归德城,形成了“城摞城”的奇特历史景观。
“商丘”,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一直是一个文化概念。商丘的古老,还体现在所属的县城名字上,柘城、睢县、虞城、民权等字眼,除了不认识的生僻字,就是有历史味道的名城。
这些个生僻的县城,跟着商丘“火”起来了吗?
这两年,商丘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幅度居河南省第2位。汉梁文化园、神火大道、南京路、宋城路等主次干道繁花似锦,被市民誉为“城市花廊”。
商丘是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拥有四座高铁站的河南省第二大高铁枢纽,打开了对接江淮的“华东第二通道”。
现在的商丘全市有16项指标居河南省前列,其中生产总值完成.2亿元,居河南省第4位,似乎已经“火”起来了。
客观讲,相比隔壁的徐州,商丘的短板很明显,主要在于科技投入和人才不足,创新能力较弱,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相对滞后,带动能力不强,在河南的城市群中,现在仍旧处于跟跑的位置。
今年以来,商丘引领各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找准定位,永城开始建设公园化的副中心城市,在县域发展中扮演了领跑的角色,其他各县也在努力提高县城综合承载和吸纳能力,纷纷打造属于自己的“美丽县城”。
大美商丘,风景正在成片,“火”起来,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