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彦林卢凤勇胡建峰
西汉时,梁国甾县县城(今民权县林七集)有一户姓戴的人家,出了两个儒学大家:戴德、戴圣。两人是叔侄,戴德为叔,戴圣为侄。汉宣帝时,戴氏叔侄都立为今文经学博士。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合称“大小戴”。《三字经》中有“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之说,可谓影响深远。
壹
戴德、戴圣的祖籍梁国甾县。据考证,甾县就在现在的民权县境内。甾县,秦朝砀郡及汉代梁国下辖县,获渠出自甾县城南。县城城址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林七乡西村。县属范围约在今民权县部分地区和兰考县固阳、闫楼、小宋、孟寨、葡萄架、南彰、张君墓等乡镇。汉章帝建初八年(83年)改甾县为考城县。由于戴圣《礼记》的重大成就,南宋咸淳三年(年),宋度宗赵禥以戴圣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戴德,字延君,号称大戴,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是周朝宋国君主宋戴公的第二十二世孙,以祖先谥号为姓氏。戴德生年不早于公元前99年,卒于大约在公元前37年至公元前23年间。据传,戴德有一个哥哥叫戴行,是侄儿戴圣的父亲,也是当时一位研究《礼仪》的学者。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不详。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行的妻子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与夫君一起精研礼学,对儿子寄予很大的希望。戴行在外做官,他的妻子在家专心教育儿子读书习文。戴行很疼爱弟弟戴德,每一次回家省亲,戴行都会将自己整理收藏的有关《礼仪》资料送给弟弟,这为以后戴德和戴圣研究编著《礼记》打下坚实的基础。
贰
后来,一场“巫蛊之祸”给戴行带来了灭顶之灾。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一次重大*治事件。巫蛊为一种巫术,当时人们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事后公孙贺父子被朝廷下狱致死,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杀。汉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数万人因此而死。
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趁机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太子刘据心中恐惧,遂起兵诛杀江充,后遭汉武帝镇压兵败,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后来,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冒死上书汉武帝为太子刘据伸冤,终于清醒过来的汉武帝龙颜大怒,立时谕旨诛灭王充三族,烧死宦官苏文。又修建了“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戴行不幸被杀。当时,戴圣年仅五岁,和母亲离开家乡甾县外出逃难,方免遭杀害。
叁
戴圣初谙事理时,戴母便含辛茹苦教育戴圣。她告诉儿子,中国人对礼仪特别重视,并耐心地给儿子讲《论语》中孔子督促儿子孔鲤学礼的故事,告诫儿子“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让戴圣从小便接受到礼仪的熏陶。
一天,戴圣好奇地问母亲:“孔子为什么那么重视礼?”
戴母告诉戴圣,因为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治上混乱、*事上诸侯国互相征伐。自从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日渐衰微,地位一落千丈,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差不多。各国为了在众多的诸侯国中得到一块生存之地,互相攻伐,战火连绵,蚕食鲸吞,大国吞并小国,不断崛起的大国先后出现“春秋五霸”。随着礼乐制度的崩溃,人们的道德也逐渐沦丧。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孔子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造社会的*治思想。孔子*治思想中的治国工具就是“礼”。
后来,戴母又给戴圣讲孔子重视祭祀的故事,让戴圣从小对孔子十分景仰。
戴圣上私塾后,跟随老师学习《论语》。一天,戴圣读到有关孔子祭祀的记载:“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便去请教老师什么意思?老师告诉他,这句话的意思是:“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听了老师的解释,戴圣很受感动。
回到家里,母亲又给他讲了《礼》中的一段话:“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年。”这段话的意思是:侍奉双亲,对其过失不可称扬,不可直言冒犯,或左或右地精心侍候,任劳任怨,直至双亲下世,极其哀痛地守丧三年。
听了母亲的话,戴圣心里很内疚,遂问母亲,自己的父亲去世多年,而自己作为儿子,根本就没有尽到人子之责。于是,戴圣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祭祀祖先。母亲告诉他,你的祖籍在梁国甾县,是济水河边的一座古城,路途很远,你年纪尚小,等长大后再回去祭祀吧。
可是,性格执拗的戴圣却坚持一定要回祖籍祭拜祖先。母亲拗不过戴圣,便带着儿子踏上回家祭祀的路程。母子俩走一路问一路,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地走了二十多天,才回到*牵梦绕的祖籍甾县县城(今民权县林七集)。恰逢大年初一,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街坊邻居都在按照传统习俗相互登门拜年祝福。此时的戴圣,也完全沉浸在浓浓的乡愁之中。他向人打听到自己的祖茔后,便按照从母亲和老师那里学到的礼仪,郑重地祭拜了自己的祖先。此时,戴圣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这里竟然遇到了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叔叔戴德。
这一年,戴圣年方十二岁。
肆
叔侄团聚,分外温馨。戴德看到侄子如此懂礼,便把自己对《礼》的研究倾囊而授。为了让戴圣的学业进一步提高,后来,戴德又将戴圣介绍给自己的老师后苍。
后苍,字近君,生卒年不详,是西汉著名经学家,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曾侍奉夏侯始昌。夏侯始昌精通“五经”(汉武帝时称儒家的五部经典为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后苍还是研究《孝经》的专家,西汉宣帝时博士,官至少府。撰有《后氏曲台记》,已佚。后苍的弟子中,著名者有戴德、戴圣、庆普、萧望之、匡衡等人。后苍见到戴圣时,非常喜欢这个勤学好问的学生,看到他醉心于《礼仪》的研究,便把自己收集的《礼仪》篇传授于他。
戴圣在学习《礼》时,看到老师传授的内容十分混杂繁乱,便向老师请教。后苍告诉他,秦朝时秦始皇焚书,《礼》不得传,唯有高堂生能言讲,遂传《仪礼》十七篇于萧奋,萧奋传之孟卿,孟卿传之后苍。后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有关礼仪的学说共二百一十四篇。戴圣的叔叔戴德很早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删其繁重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辑成《大戴礼记》(今残)。
戴圣看到叔叔辑成的《礼记》,仍然不太满意,于是又在叔叔戴德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选编。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论著编撰成书,并将《大戴礼记》简化删减成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乐记》3篇,一共49篇,后世称为《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其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终成一代礼学大师。
伍
戴圣研究的《礼记》在当时就引起很大的反响,成为海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