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秉承“为儿童一生幸福奠基础”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在落实“减负”的同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重点抓好“三提一改”,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保证“双减”*策落地落实,持续推进“五育并举”,构建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育人新形态。
提高课堂质量,增加育人厚度。聚焦“双减”下的课堂提效,一是深入落实课改模式,体现以人为本,通过“三学一练”打造高效课堂;二是以赛促教,通过各教研组名师工作室辐射作用,进行课例研修,同课异构,利用网络平台同步教研,教育集团所有教师参与研讨,达成共识,积极探索,为提高课堂效能探索新举措;三是与上海市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携手打造研究型、学术性教师团队,共同组建名师领航工作室,引领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四是推门课的常态化和校长听课日活动,随时掌握课堂教学情况,整体带动学校浓厚教研氛围,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丰富多元的课程育人,结合学校育人理念、育人目标、年段目标,开发了国学、书法、形体、乒乓球、编程等14类校本课程,促进五育融合。
提高作业管理,增加育人亮度。在作业管理方面,学校从“控总量、精设计、求创新、重实践”四个方面着手,建构作业设计模板,按基础作业、提高作业、综合实践作业来设计作业框架,由教研组长带领学科组老师提前一周设计下周分层作业,同年级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持一致,为作业设计质量把关。每天布置的作业内容填写作业公示单,由班主任统筹作业量,交年级主任审核签字,实行三级把控,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设立周三个性作业日,作为主题活动日。当天无书面作业,安排实践、亲子、阅读、劳动、运动等主题活动超市备学生自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活力,激活学生创造思维,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平台。
提升课后服务,增长育人温度。率先在全市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以“保质保量完成作业、自主选择发展特长”为原则,积极开发设置多种课后服务项目,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倡“书包不回家”,鞭策教师提高课堂质量。
每周三利用体育场地和师资优势提供以发展特长、培养兴趣、拓展素养为目的的各类社团活动,满足多样发展需求,用爱与关怀点亮孩子们的童年与未来。
学校还把课后服务开展情况作为重要的督导检查内容,制定课后服务考核评价方案,建立定期通报机制。根据学生自愿参与度、书面作业完成度和各主体的满意度三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由常规考核,学生、家长问卷打分和考核评审组三部分评价一并纳入对课后服务的考核,保障课后服务质量,推动课后服务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地服务家长和学生。
改革考核评价,增进育人高度。为更好地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各教研组依据新课标标准、学科素养要求以及学生年段特点,制定了各学科各年级学科素养评价手册,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综合评价的新体系。各学科将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总结评价三部分,过程性评价将评价渗透在课堂环节中,通过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常态监测,将学生课堂行为、作业评定、活动展示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同时进行智力和学习态度的双重评价;阶段性评价是根据学科特点设计相应的核心任务,通过特色的学科活动展示学习成果,以活动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性评价以期末学业评估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各学科将“知识点过关”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利用口语测试、游戏闯关等形式全方位、多元化地评估学生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等等。
小小书法家、词语小达人、小小朗读者、小小演说家、侦探小能手、计算小行家等测评项目,激发孩子乐学会学,真正做到“我的学习我努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测评中提升自己,快乐成长,让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真切发生。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团队在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之中历经千锤百炼,一块块耀眼的育人铭牌熠熠生辉。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特色学校”、“国家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河南省首批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首批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省中小学校*建工作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有厚度,有亮度,有温度,有高度,学校今后将持续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双减”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更美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家门口满意的学校。(来源:《河南教育》杂志年第10期)
编辑:李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