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弘扬黄河故道文化讲好黄河故道故事 [复制链接]

1#

*河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故道文化,是*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商丘*河故道文化资源及保护传承情况

(一)故道自然资源丰富

历史上*河下游堤防在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年里,决口次,改道26次。元、明两代先后在商丘设立“治河指挥中心”,修筑南北两岸大堤。*河故道流经商丘公里,被国内外旅游专家赞叹为“古老的水上长城”;遗存的*河大堤,是商丘人民治理*河、战天斗地的精神丰碑。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前会长姚汉源先生说:“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数千里的*河大堤,又何尝不是?”

民权“*河故道世界湿地公园”,全省唯一;“申甘林带”被誉为“河南塞罕坝”。梁园区从孙福集乡到刘口镇,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3个“国字头”生态旅游文化风景区,宛如3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44公里的*河故道上,成就了一个美丽的商丘城市后花园。

(二)文物遗存集群大

商丘境内*河故道沿线,分布着很多文物遗存集群。圣贤遗迹群主要有庄子故里、庄子陵园、庄子漆园、舜子商均墓遗址、伊尹祠、营廓台、扳倒井、仓颉祠(墓)、将*庙、汤王陵、汤王盟誓台等;古寺群主要有白云寺、清凉寺、观音寺、木兰祠、蒙墙寺遗址、待邻寺遗址、待宾寺遗址、天齐庙等;古台观群主要有火神台、葵丘会盟台、三陵台、老君台、赭霞台、包公晾米台等;古泽群主要有孟渚泽、崆峒泽遗址、黑龙潭等。

二、商丘*河故道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文化产业总量偏小,商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相对较小的文化产业发展体量不相匹配。二是文化资源未能充分合理开发。由于对文化资源的定位不准和创意不足,大量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停留在展厅里,或被国外和省外一些机构开发利用,如历史传说花木兰就被美国拍成电影。三是品牌影响力弱,缺乏知名文化品牌。

三、关于商丘*河故道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几点思考

(一)树牢机遇意识

建设*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河南将以*河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加快建设*河国家博物馆、*河悬河文化展示馆、*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等重大工程项目,保护传承弘扬*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河文化和旅游带。

商丘要抓牢这一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主动作为,真正把商丘的文化建设纳入全省甚至全国的大盘,推动文化高地的构建。

(二)做足方案功课

*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要有战略眼光、时代目光、国内国际视野,凸显商丘*河故道文化的优势与特色,谋划突破口。

建设“*河故道文化博物馆”。吸纳*河故道全流域的文化特色,突出商丘文化元素,建设“*河故道文化博物馆”。

线状打造“*河故道文旅融合精品线路”。科学调整种植养殖方式,打造商丘段“*河故道绿色农产品产业带”,努力让“明清*河故道”成为“绿色农产品”的“代名词”;推进生态农业与故道文化的充分融合,实现“生态廊道、文化廊道、康养廊道、旅游廊道、致富廊道”目标。

片状打造商丘全域旅游样板区。发挥商丘文化大市和旅游资源大市的优势,以“融合发展”为思路,加快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完善商丘全域旅游空间体系,打造文旅产业IP,推动故道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延伸拓展,争当全省乃至全国文旅融合的“模范生”。

在重塑故道文化形象上下功夫。一是深化*河故道文化的系统性研究,防止偏、散、乱、碎片化现象,加强对*河精神的提炼和宣传。二是推动*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建设“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兴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企业,加强对“商丘老字号”保护。三是精心编纂《*河故道文化全书》,建设“*河故道文化公共数据库”。创作文艺精品、举办民俗文化周、推进“文化之乡”建设,创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四是建设“*河故道文化合作交流中心”,定期举办线上线下活动,推动故道文化“走出去”。

(三)讲好故道故事

构筑平台。充分利用华商节、木兰文化节等节会,搭建传播*河故道故事的平台和载体,大力宣传商丘厚重的*河故道文化,讲好商丘独特的*河故道故事,进一步扩大商丘*河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用活载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传统主流媒体及互联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