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佳
编辑
翟星理
1
年是被疫情“偷走”的一年。公开信息显示,在这一年里,全国多地的大学校园,依旧施行不同程度的封校措施,限制学生外出的时间、人数,或设立外出申报制度,也有学校完全禁止学生随意外出。
更早之前,年入学季,《中国新闻周刊》曾在社交网络上发起#高校应该封闭管理吗#话题,84.4万人参与投票,有78.5万人选择了“不该封闭”选项。现在,“封校”已成为不再引起讨论的话题。
封控之下,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展现出不同面貌。一位在河南省商丘市读书的女孩说,整个学期内,她只获得一次出校机会,因此对自己所处的城市并无印象;在吉林省长春市读书的男生则不避讳地称,学生翻墙出校是常事,疫情也毫无例外地将象牙塔里的生活与外部世界隔得更远了。
界面新闻联系到五位正在国内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希望透过他们的视角,观察疫情下的大学生活。“焦虑”和“压力”是他们描述自我心态时的常用词,他们觉察到时间被疫情“吃掉”,“图书馆”和“运动场”成为校内颇受青睐之地。以下为五位同学的口述。
校园里,学生排队做核酸检测。受访者供图。
牛小小,18岁,年入学,在读大一
“在这座城市度过一个学期,我只认识学校和车站”
我对大学的想象并不具体。中学的很多个假期,我都到杭州游玩,“投靠”在那里上班的哥哥,因此也设想过,以后的大学时光会在杭州度过。我可以在西湖边吹风,在老城区的街道散步,周末可以到我哥家蹭饭。我想追求比高中生活更自由一点的状态,这设想好像不夸张,也不难实现。但现实中,大学生活好像和这设想没有关联。
年,我成为一名大学生,离开老家湖南,到河南省商丘市读书。我们这届学生已经比较适应疫情下的学校生活,武汉疫情爆发时,我在家上了四个月网课,因此在大学通知推迟入学,要求我们先参加线上课程时,我没觉得很难接受,只是我的专业课和大数据、编程有关,碰上问题不知该找谁请教,课上我总是迷迷糊糊,听不太懂。
上了一个月网课之后,年10月中旬,终于到了入学日。我想像,入学的场景会很热闹,各学院的迎新点排成一列,学长学姐帮忙指路,新生要参加各种招新活动……但实际上,那天校园里看起来挺冷清,没什么人。宿舍房间是入学前同学们已经在线上确定好的,同班级的同学可以选择创建或加入任意一个六人寝室,“组队”成功的寝室成员在群里讨论、选择床位,如果选择有冲突,就通过掷骰子来决定。
入学第一天要核对身份,我们班级在一间教室集合,代理班主任讲完一些具体事项后,学生会的各部门来宣传和招聘。感兴趣的同学扫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