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商丘市诗词学会李清海作品诗之说 [复制链接]

1#
第期

诗之说(随笔)

文/李清海

一、学诗:


  


  从古至今诗文铺天盖地,不可胜数。学诗的人亦如此,从牙牙学语的稚子到岁至耄耋的老人,其扩充范围从士农工商到军政高层。可见诗之博大,学者众多。远播四海,涵盖世界,已成浪潮,势不可挡!正如此才得以华夏文明诗学的继承传播,国粹的弘扬光大。可喜,可赞!


  

二、写诗:


  


  引用一位吟长的话“据中华诗词学会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有多万诗词作者,每天有多万人次在
  


  读诗容易,关键在读懂,这要有一个过程,写诗也不难,关键在能否写好,这要有一大段过程。能读懂诗了,也能写诗了,甚至能写出来很好的诗了,再上升到论诗,其过程最漫长。中国有史以来就出现过很多神童,在幼年时期就能背诵很多首诗,可,能在幼年时期就会长篇大论的去写诗词研究方面的论文,就鲜为人知了,只有那些能读懂天下诗,且能写一手好诗的老学究,学问家才能写出诗论,光大诗道,倡导后学。究其原因是,论诗是诗学界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他要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诗学导向,以及所在范围的诗学指南,它关乎到诗学诗风能否良性发展的命脉。诗论的出台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一己之见的信口开河。他的理论依据只能建立在前人的诗词基础上,去提取精华,去芜存菁,规范诗格,延续发展,既符合历史轨迹,又有利于当今诗学的潮流和方向,在精神探索层面和开拓顺应社会层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现在社会上,一些纸质媒体上,尤其是网络上,诗词研究文章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就是七拼八凑的拼装。更有甚者把一些专家学者的诗论资料,一字不差就连标点符号都不错的,搬过来成了自己的论文,诚然,也有聪明人,改头换面,前后加上自己的几句话,老瓶老酒兑点水,换张标签出售。好处在于,也是一种传播,扩大了影响范围,不好处在于,混淆视听,迷惑学员,使得学诗人产生厌倦和误会。表现在:如何写诗还不就是那一套!老套路,无新意,翻来覆去那些东西。这无形中就给学诗埋下了隐患,看似坦途。实是障碍。如果能就当今时代的诗词导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矫枉扶正,积极向上,探索开拓、求实务真,提取精华,剔除糟粕,针砭时弊,改革创新。才是诗论,否则,就是拾人牙慧,烫烫剩饭而已。


  

四、评诗:


  


  写诗难,论诗尤其难,评诗难上加难。不合时宜,不通诗道,不遵诗格,不讲诗风,无评诗之资也。现实之中,网络之上,评诗者擦肩接踵,蜂拥而至,车水马龙,争相品评。能审时度势,看懂立意,剖析诗法,究明诗理,遵章守法,编排铺叙,拘精撷萃,标新立异,指出不足者大有人在。然曲意逢迎,褒贬偏颇,囫囵吞枣,一带而过,不顾诗人和读者感受,违背意愿,一己之见,信口雌黄,要么胡吹乱捧,阿谀奉承;要么辛辣刻薄,讥讽嘲笑。夸夸其谈,不明是非者也大有人在。评诗者;有赏学,有赏读,有赏析,有浅解,有详论。有点评,不得一概而论。完全取决于原玉的历史时期和时代影响。尤其历史名人留下的诗作名篇,早已打上历史社会的烙印。被世人所认可,千秋所流传,纵然有丰富的资料,也很难穿越时空与古人灵犀相通,商榷沟通。借题发挥去说“张打油”写得如何好!去说杜甫写的如何不好?!你的评说又叫后人如何评说?历史在进步,文学在发展中,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前人不敢想和想不到的新事物,新趋势。用现时代的目光和思维方式去窥探古人笔下的文字,难免会不合逻辑,臆断设想。反之,用古人的诗作去生搬硬套的权衡现代人的作品,无疑也是框架和枷锁。尽管有些现代作品,作者有意识的写就“返璞归真”,也很难与古时的风物人情相吻合。何况在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在前进中的文学大潮。古人云:“不合时宜谓之古,与人不同谓之怪”,评诗的古怪之风不可取。传承弘扬,取之有道,全盘传承有失偏颇,全盘弘扬不利于进步,万事有度,不可冒昧相揣。最后说明:评诗不是批诗,总要褒奖大于贬斥,满满的正能量作品值得点评。除非特殊情况,掺杂负面的作品,无需点评,给后人留点清白无瑕的诗词歌赋,才有益于端正诗风,拓宽诗路,有益于华夏文明的生命延续。

.10.12

作者简介:李清海,河南商丘宁陵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网站执行站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传统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豫东著名评书演员,商丘市第一届曲艺家协会理事。北京当代文坛特邀编委顾问;年全国诗学标兵。荣获第六卷百名传世精品诗选金奖。钟爱文学创作,多家网站媒体特邀写手,网名:怡情园主。著有《汉文字杂谈》、《河南民间故事集》、《怡情诗趣》。诗词歌赋,散文小说,及文学评论文章,散见于各地文学杂志。被文学界专家学者称誉为“文学评论家,当代诗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