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命在列车前升华追忆平民英雄李学生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09-:02

浙江新闻客户端

年春天,神州大地乍暖还寒,一位英雄的名字却感动了亿万人的心。看着呼啸而来的火车,他飞身上前救下孩子,自己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他是温州金有利鞋厂的一名平凡职工,是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工庙乡中华楼村来温州务工的普通农民,他叫李学生。13年前,李学生的故事轰动了温州、感动了全国。

在《之江新语》的《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曾写到:“李学生正是新时期农民工的好代表,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广大农民工的精神品质。”

年11月2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抱着小李敏合影。杨冰杰翻拍

李学生的壮举为何能让社会如此感动?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回13年前……

火车呼啸而来,他却冲上前去

年2月20号,一个平常的星期天下午,火车司机李师傅和陈师傅像往常一样从京华当班上车,驾驶这趟次列车,从京华开往温州。已经四点多了,列车很快将要到达温州火车站。

这一天叶晋娟下午来到厂里加班,跟平常一样妈妈干活,八岁的儿子琮琮就在工厂的院子里玩。叶静娟忙着工作,她并没有在意四点多的时候,琮琮不见了。

李怀亮在家没事干,来找一起从河南来温州打工的堂叔李学生玩,快到晚饭了,李学生留他晚上吃饺子,叔侄俩买菜回来,烧好水,切好菜,发现饺子馅里还少了葱。李学生出门去买葱,李怀亮看着电视,等堂叔买葱回来。李学生的住处离农贸市场不远,过了铁路就是。而离开妈妈视线的丛丛这会儿正和他的小伙伴圆圆在铁道上玩。也正是在这时候,李师傅和陈师傅驾驶的次列车正朝这里驶来。“我们列车一路鸣笛从那边过来,这都是一切正常的。当拐过弯道的时候就发现,突然间有个小男孩抢越线路。”当陈师傅发现小男孩时,便立马采取了紧急停车措施,一路鸣笛。

“当时我是脚掉下去了,勾住了,这样勾住。后来那个小妹妹站到中间,火车开来了。”琮琮说。

(电影《李学生》救人片段)

那一刻4点56分,买葱回家的李学生也正好经过这里。

“当时火车已经离得很近,喇叭很响,但他恐怕没有在意,就直接冲上来,一心一意想把铁路上的男孩和女孩救过来。”王文岗是当天下午事件的目击者。“当时情况紧急,他连推带扔,救下了第一个孩子。”

“火车开来我很怕。他把我抱起来,我的脚就拿出来了,后来我就被李叔叔扔过去。”琮琮说。

李学生一把救出了琮琮。他和琮琮都安全了。而这时巨大的惯性使火车在刹车后,仍然以每秒钟二十米的速度飞快逼近还在铁轨中央的圆圆,李学生又向圆圆伸出了手。“他的手已经抓到那个小女孩的手了,他抓了一半。但火车已经开了过来。”

男孩得救了,但李学生和女孩被飞驰而来的列车撞飞,很快就停止了呼吸……

火车带着呼号、带着无奈、带着遗憾、带着颤动终于停了下来,而救人的勇士却已躺在铁轨旁边,鲜血如云朵般静静展开。

一个人离去的背影,让一座城市泪流满面

李学生舍己救人的事迹,迅速传遍了整个温州。街头巷尾,我们总能听到相同的词汇:“李学生”、“了不起”、“英雄”……报刊电视、网络论坛,更是处处可见李学生事迹……在当时温州的BBS上,一个网址为的“见义勇为英雄李学生纪念堂”成了焦点,仅一周的时间,就有人上网点击,数百人发表评论。

“感动。无语。泪满面。”“一个最朴实的劳动者,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温州21世纪第一个平民英雄。”“虽然你已不在,但在我们的世界里会永远流传着你的名字。”“是你用生命的代价,让世人知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灵魂在炎黄子孙的内心世界里飘荡……”还有一位网友写下了“追忆李学生”的一首诗:“清烛一秉表敬意,幽香三炷慰英灵;祭酒千杯思壮举,白花万朵祭忠魂。”

送别英雄的时刻,城市为之动容。2月28日上午,李学生追悼会在温州市基安山殡仪馆举行。在李学生遗像边,醒目地写着两幅挽联:“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壮举惊天地,瓯越大地讴歌勇士精神慰灵魂”;“学生舍己救人,中原大地自古多侠士;英雄气贯长虹,瓯越山水而今悼烈魂”。温州市领导来了,李学生老家河南商丘市领导来了,李学生生前的工友来了,与李学生素昧平生的市民们也来了……多人涌进了原本只能容纳人的长安厅,鲜花、挽联,述说着各界对壮士的崇敬。

李学生家乡万人护送李学生魂归故里。记者陈海峰/图

叶青老伯一大早就赶到殡仪馆帮忙,还写下“舍生取义”四个大字放在勇士的灵柩前;水心二小的师生代表送来了“朴实无华人性之美值得敬佩”的悼词;殡仪馆建馆4年来第一次全免费用,全体员工一起送上花圈……被救儿童瞿琮琮和他的父母来到现场。“你是我们家的大恩人!今后,你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你安心走吧……”瞿琮琮的母亲叶女士在李学生遗体前哽咽着。

在场所有人,陪着英雄留下的年仅10岁的女儿和64岁的老父亲,一起泪流满面……

三十六载朴实人生,展现了时代英雄的成长轨迹

英雄不可能在瞬间塑造而成。从一个个来自李学生老家及和他共过事的人那里,记者了解了这位来自中原普普通通的农民一步步成为时代英雄的轨迹。

李学生,年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自幼吃苦,乐于助人。14岁那年,邻居戚云芝大娘家里发生火灾,戚大娘和儿子还在睡梦中浑然不知。此时,上学路过的李学生赶忙推门而入叫醒戚大娘母子,并拉着他们逃离火场。

年,为了改变生活,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李学生告别家乡,来到温州的金有利皮鞋厂打工,一直干了8年,直到他离开人间。

在温州,从事保安工作的李学生爱厂如家、认真负责、热心待人,得到了企业主与同事、老乡及鞋厂周围邻居的尊敬。

李学生

年10月29日晚6时,金有利皮鞋厂突发大火。李学生冒着浓烟一次次冲向火中,肩扛、手提,将一桶桶化学物品、煤气罐等搬到安全地点。李学生的眉毛被大火燎光了,他却没有半句怨言,灾后坚持夜间巡逻,坚持了一个多月。鞋厂厂长程定华悲痛地说,李学生经常说一句话:“温州是我的第二故乡,鞋厂就是我的家。”

同事徐小兵、徐祖玉告诉记者,3年7月,工友梁海军脚部严重摔伤,花了2多元医药费,李学生主动照顾他的日常生活。由于梁海军家里经济状况差,李学生发动全厂工友捐助医药费0多元,自己带头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元,帮梁海军渡过难关。

《李学生》电影画面

在李学生的老家包公庙乡,流传着一句话:“打工到温州,要找李学生,包吃包住包找工。”中华楼村是一个贫穷的中原村庄,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还不足0元,村里几乎一半人外出务工。李学生是村里第一个到温州打工的,从那时起,他陆陆续续带了40多个村民到温州打工。66岁的村民李洪才说:“俺家劳动力少,每年麦收时,李学生都要放下自己田里的活,给俺家收麦、打场。”村民王圣伟说:“是他当年借给俺0元钱买车跑客运,俺才有今天的好日子。”李怀亮是在李学生到温州后的第二年来找他的,他说:“老乡找不到工作,找李学生借伙食费、回家的路费,从来没有落空的,有时他没钱,就是向工友、向附近的小店借,也要帮着凑齐了……”

在李学生追悼会上,从安徽提早赶来参加悼念活动的务工者吕建喜告诉记者:0年上半年,他刚到温州务工时,身无分文。李学生了解到他的困境后,马上拿出元钱塞到吕手里。这一兄弟般朴素的举动令他永生难忘。

“平民英雄”,让平凡的崇高再一次归来

李学生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被报道后,感动了温州,感动了河南,也感动了全中国。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河南及浙江的各大媒体进行了大量和深入报道。

英雄走后,许多温州人聚在一起谈论他。有人问,那一刻,你会冲上去吗?此时,大多数人或沉默,或摇头。有人写文章说,那道铁轨就是李学生人生的一道坎,他在坎前的舍身一跃,时光和生命都在那一刻凝固,这一刻悲壮而凄美。

壮士倒下了,政府与社会没有忘却他,爱如潮涌:

2月22日,共青团温州市委追认李学生为“温州市见义勇为好青年”。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和市长刘奇分别作出指示:千方百计照顾好英雄的家人,号召全社会向李学生学习。市委领导看望李学生家属,送上了1万元慰问金,称赞李学生是温州几百万外来务工者的楷模。

李敏和爷爷代表李学生领取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称号。

2月28日,温州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公室、团市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四部门联合发文,作出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中开展向李学生同志学习的决定。

英雄的女儿,就是温州的女儿。温州各界纷纷开展向壮士家属捐善款活动。时任温州市政协委员叶垟第一个向团市委捐款元。市区的周平女士一路找来,送来了0元。一位姓陈的村民也送来了元。李学生用生命救下的男孩瞿琮琮一家三口,一连三天三次来到鞋厂探望李老伯,因为身边没有余钱,特地借了0元给李学生的孩子送来……至2月28日,短短一周时间,捐款已达22万多元。

李学生的女儿李敏原本在老家读书,教学条件较好的温州水心二小主动提出,让李敏寄宿入学,提供吃住,费用全免,直至毕业。2月25日,李学生的父亲带着孙女来看学校,老人来温后头一次露出笑容。

勇士的壮举传到勇士家乡后,商丘人为有这样一位老乡而骄傲。商丘市委书记、市长要求商丘所有在外务工人员向李学生学习,为“第二故乡”作贡献。河南省、商丘市先后追授李学生为“河南青年五四奖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商丘市五一劳动奖章“、”“商丘市劳动模范”、“商丘见义勇为青年英雄”、“舍己救人勇士”、“舍己救人外出务工青年英雄”。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李学生为革命烈士。

太平盛世,人们常感叹:这是一个缺少英雄的年代。然而,李学生,一个普通的外来务工者,用壮举实现了一位平凡青年到平民英雄的升华。

电影《李学生》上映如今李学生女儿大学毕业回温

今年的8月28日,根据河南好人李学生舍身救人事迹改编的电影《李学生》正式在全国上映,该片用影像艺术再现了李学生凡人壮举的英雄事迹、英雄精神。

“看这部电影时让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感觉爸爸又重新回到了我身边,这部电影让我了解了爸爸当初在外打工时的艰辛不易,这些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小时候我还常常埋怨爸爸为什么不回家陪我和爷爷。看完电影深刻感受到,爸爸是我的榜样,希望能够通过电影把爸爸的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相信大家在观影时,也能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专访李学生女儿李敏)

发生事故那年,李学生的女儿李敏才十岁。时间一晃而过,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下,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健康长大了。如今,大学毕业后的她选择回到了有父亲记忆的城市,温州。

“总感觉爸爸是和温州连在一起的。”李敏说,在温州,她会觉得爸爸还在身边,无论是在别人口中,还是在自己记忆中。

李学生生前和女儿最后一张合影。

李敏还曾特地回了趟爸爸工作过的温州金有利皮鞋厂,想找找爸爸的影子,但工厂早已不在。

“至少现在,我还是会想留在温州发展,我舍不得离开这里。”李敏觉得,她应该呆在离父亲近的地方。“我青少年时期的朋友、记忆都是温州的,如果不回去,我会觉得失去很多,心里会空落落的……”她说。

10岁的李敏拿着父亲李学生的照片。

李敏留恋温州,不仅因为记忆,还因为这座城市带给她的“暖”。

小学的时候,突然没了父亲的李敏被带到陌生的温州,害怕又伤心。她晚上睡觉经常梦到爸爸还活着,还在老家里跟她说话;也会梦到他去世了,醒来眼角都是眼泪。

看小李敏的状态不好,水心二小特地安排了一个“接力队”来帮助她:白天,班里的同学主动找她说话、玩游戏;下午放学后,老师来给她查漏补缺;晚上7点后,生活老师接手照顾她的起居。

“我还有干妈妈呢,她总是无微不至的关心我。”李敏口中的干妈妈叫饶红珍,是新青年志愿队的义工、温州实验中学的数学老师。自初中给她补习数学开始,饶红珍一直给了李敏很多妈妈一样的温暖,经常留她在家吃饭,还带她逛街,介绍给朋友认识……“现在,碰到人生困惑我还是会问问干妈妈,她是我的‘导航灯’。”李敏满口感激。

李敏大学时期在义乌商贸城实习。

如今,再次回到温州的李敏已在康奈集团上班,做电商客服。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同事们对她的口碑都不错。对于这份工作,李敏挺有信心的。因为和爸爸一样在鞋业公司上班,她总觉得这冥冥中是种缘分。

“我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独立,以前接受很多人的帮助,以后我想回报社会,这一定也是爸爸的希望。”即使十二年过去了,很多人也会渐渐不再提起自己的英雄父亲,但李敏说,她永远永远不会忘记。

李敏工作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